节奏乐音乐活动教案好饿的毛毛虫设计思路怎么写
小班音乐活动《好饿的毛毛虫》
设计意图
《好饿的毛毛虫》这是一首根据绘本故事原创的歌曲,歌词最后象生词的运用,可以大大增加歌曲的趣味性,让幼儿多了解水果名称。通过前期对绘本的学习,孩子们对毛毛虫有了一定的了解,在此基础上教他们这首歌曲相对而言比较简单。在小班下期阶段用游戏的形式进行,有很多孩子还能自发地享受音乐故事、并热爱表现。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。唱歌是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,每个孩子都喜欢唱歌,尤其是快乐的孩子更爱唱歌。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,我觉得开展歌唱活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:选择合适的歌曲,让孩子快乐参与;创设愉悦的情境,让孩子快乐歌唱;提供足够的空间,让孩子快乐创新。
活动目标
1. 能模仿学唱歌曲的关键句。
2. 能跟随音乐和老师一起做毛毛虫的动作。
3. 热爱大自然,展开想象,尝试替换歌曲中的水果名称。
活动重难点
重点:能学唱歌曲,带有动作。
难点:简单仿编歌词中的水果名称并展示。
教学准备
1.有阅读绘本:《好饿的毛毛虫》的阅读经验
2.毛毛虫手偶
3.音乐钢伴
教学过程
1、开始部分。绘本故事导入,激发兴趣。
教师带领幼儿角色表演毛毛虫的蛹,边做动作边进场。引起幼儿兴趣。 (练声)
2、基本部分。教师清唱表演,引导幼儿认识毛毛虫的成长过程。
(1)教师角色扮演边清唱示范,边做动作表演毛毛虫的变化过程。
师:刚才毛毛虫都吃了什么呀?它是怎么吃的?
(2)教师手指扮演毛毛虫在身体上爬一爬,边表演边随伴奏演唱。
(3)教师引导幼儿用小手试一试毛毛虫每次吃完水果的身体变化。
小结:毛毛虫每次吃完一种水果都会有变化:吃完一个大苹果,变成食指;吃完两个大香梨,变成两根手指;吃完三个水蜜桃,小手变成“蛇头状”。
3、情景延伸,引导幼儿尝试边唱边表演。
(1)教师边唱边带领幼儿和“手偶毛毛虫—毛毛”一起寻找吃的。(教师提出要求:毛毛最喜爱吃会唱歌的水果了)
(2)教师利用自制玩偶“毛毛”,让幼儿感受毛毛虫的身体成长变化。
(3)教师通过喂“毛毛”,引导幼儿尝试替换歌词中的水果名称。
4、结束部分。随音乐变成蝴蝶翩翩起舞地退场,充分让幼儿在音乐中尽情享受并愉快表现。
如何有效开展小班艺术领域音乐教学
艺术领域(音乐 小班歌曲教学)
小 青 蛙 找 家
教学目标:1.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热情,培养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,并愿意和大家一起歌唱、游戏。
2.学习歌曲《小青蛙找家》,初步感受“XX;XX X”的节奏型。
教学内容:学唱歌曲《小青蛙找家》
教学重难点分析:节奏练习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些难掌握,这次节奏活动所选择的歌曲里有两种明显的节奏性“XX”“XX X”,需要引导幼儿区别,并用身体动作来为歌曲配伴奏。需要帮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掌握这两种节奏型。
教学准备:知识储备,幼儿需要认识青蛙,了解它们的一些生活习性。
材料准备,音乐、节奏图一张,歌词图一张,头饰,图片,地上铺着大荷叶(可以让幼儿站进去)。
教学过程:一、模仿小动物的叫声,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,初步感受两种节奏型。
1.教师:小朋友,你们认识很多动物,现在我就来学一学,请你来猜一猜它是谁?(小猫、小狗、小青蛙等)幼儿说出这些小动物的叫声及走路方式,并试着按节奏型模仿。
2.认识节奏图 ,出示地上的节奏型“XX/XX/XX/XX/XX X/XX X/XX X/XX X/”,学青蛙跳着有节奏的行走,强调“XX和 XX X”的区别。
3.请幼儿个别练习节奏。
二、出示图(哭的青蛙)
1.你们看,它怎么了,请你想一想它为什么哭呢?
2.介绍青蛙,知道它是益虫,我们要保护它。
三、看节奏图,初步了解节奏规律。
1.根据歌词大意,按顺序贴歌词图片。
2.听伴奏,学唱歌词。
四、学唱歌曲
1.听着伴奏唱歌曲。
2.跟着教师边做动作边唱歌。
五、游戏《小青蛙找家》
教师;小青蛙回到了家,真高兴呀!现在我们都来做小青蛙,一边唱歌一边去找家,当歌曲唱到“家”这个字时要快速跳到“荷叶”上。
幼儿游戏,教师小结,鼓励有进步的幼儿。
教学评析;小动物是幼儿所喜爱的,而小动物的叫声也是小班幼儿最喜欢模仿的。在这次活动中,巧妙的利用了幼儿对小动物叫声的兴趣来学习节奏型,是一种有趣且有效的活动,符合幼儿年龄的特点。
活动开始就用幼儿熟悉的小动物叫声作为铺垫,让幼儿在尝试和模仿中感受到学习节奏的快乐;看到有幼儿兴致所至,随即出示流泪的青蛙激发幼儿的同情心,在情境中引导幼儿看着歌词图学唱歌曲,用身体动作来配合伴奏,巩固了节奏型:游戏环节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,在欢快的气氛中自然结束教学。
在整个教学活动中,将故事,游戏贯穿其中,让幼儿在玩中学,乐中学,学中感知。有而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状态,表现活跃,很好的完成了预设的教育目标。
以上是一篇导学案,望采纳。